一个漂亮但无用的应用 救了这家设计工作室

2017-2-23 09:55| 发布者: Mica| 评论: 0|来自: 好奇心日报| 查看评论

  榫卯这个App,以及更多类似的App,是它们的主要作品。

  孙勇是一个设计师,在北京工作12年之后,他决定自己创业。

  那时候是2012年初,他跟合伙人成立了一个不到10个人的设计工作室,取名叫tag Design,想接一些移动应用外包设计项目赚钱。

  但跟大部分新创立的小公司那样,tag Design一开始靠着熟人介绍设计项目来维持经营。因为公司新,钱也不多,接到的项目也不够吸引,很难从高薪或者优质项目两方面来说服人才加入。

  2013年底,也就是公司成立两年之后,tag Design陷入尴尬的境地,“团队没什么独特性”也“接不到什么好项目”,孙勇发现创业比想象的难多了。

  没有好项目,孙勇就想拉着团队做自己想出来的应用,不过听起来也太小众了——一个告诉别人实木家具里的榫卯是怎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你木头与木头怎么连接起来。

  这项目算是孙勇的小私心。他一直对木头、书法和篆刻等传统的中国艺术作品感兴趣,还在艺术院校读书的时候,他就觉得从二维图像上理解榫卯太难,如果能用三维图像展示结构就太好了。

  于是事情就变成了这样:tag Design还在接一些外包的小项目养活自己,同时整个团队也在做孙勇想出来的榫卯应用。

  “天天逼着他们做,他们一定恨死我了。但是我说,你得这么做,你必须这么做。他们有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就像师傅带着徒弟一样,徒弟可能都不太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孙勇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员工当时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个应用。

  的确,有多少人天然会对“中国实木家具结构”感兴趣?更何况,这应用还是免费的,就是一个展示型的艺术类应用,连怎么赚钱也没想好。

  “漂亮而无用”的木匠应用

  2014年 6月,一款让人“了解木头之间连接方式”的榫卯应用登上了App Store应用推荐榜第一名。没有什么推广的情况下,名字也有点拗口的情况下,榫卯一个月内被下载了38万次。

  榫卯是中国传统木工中两个木构件中所采用的一种凹凸连接的方式,常常出现于中国古代的家具和建筑之中。最早起源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孙勇从上百种榫卯中挑选了几十种经典的木质结构,然后可以让人左右滑动,3D旋转来了解木头的连接方式。

  你可以在应用中自由翻转,双击放大构件,看到它们开合的演示动画,它细心地加上了“沙沙”声的背景音乐,来增加质感。

  在知识栏目,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了和与榫卯相关的“木”“器”“漆”“史”四个维度的文化,看起来非常精致漂亮。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如今榫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更多混合金属和其他材料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榫卯的功能,市面上只有少部分红木家具仍然采用榫卯来连接。

  所以设计师们在最开始都要阅读《营造法式》《明式家具研究》这些古籍来了解木质结构,为了逼真,他们找来实际的榫卯反复拍摄。

  这个冷门的应用推出之后居然挺受欢迎。

  不仅是成了苹果App Store常年的推荐应用,tag Design一下多了很多媒体采访邀约;苹果的CEO库克在第六次访问的时候也去见了孙勇的团队,孙勇觉得苹果团队看重榫卯是因为“它为中国的应用市场提供了一些独特性”。

  当时,中国应用市场上的应用同质设计严重,而像榫卯这和传统文化有关带有中国元素的应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榫卯吸引了一群人。

  北京最大的木工坊本意手作创始人毕涛认为像榫卯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具,既好看又能把知识点说清楚。他常常会在自己木工坊的教学当中,让学员也下载一个榫卯。“先在上面认识结构,了解知识,然后再在我们这里亲自实践。”

  转折点

  2014年,上海卜石艺术馆的馆长林辉在看到榫卯应用之后,从上海赶到北京,委托团队设计一款介绍玉石文化相关的应用,依然是介绍中国传统器件,但在制作难度和内容上要复杂过此前的榫卯,这给团队积累了更多制作传统民艺相关产品的经验技术。

  2015年,tag Design团队陆陆续续又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松果生活、一席、寺上美术馆设计了应用以及网站,靠着接外包团队可以活得挺不错。

  到现在,榫卯下载量已经超过400万了。

  有了名气,招人也变得容易起来。

  徐鸿淼是榫卯的一批下载用户,当时他在一家设计外包公司担任设计师。“当时我看到榫卯以后,觉得设计太好看了,没想到木头也能用3D效果来呈现,我一找团队信息发现居然是中国的团队做的,而且地点就在北京,然后我一激动就投了个简历过去。”

  因为榫卯,徐鸿淼认识了tag Design团队,并在那之后成为了这个团队里的一名设计师,主导了团队之后的商业外包项目“One一个”的设计工作。

  公司的影像总监“果冻”也是被榫卯吸引过来的,他是孙勇多年的老朋友,自己也运营着一家公司,但因为觉得大家做的事情“好玩儿”于是一直待在团队中负责APP里动态交互的设计,为应用拍摄周边的影像作品。

  “我们目前的团队有16位员工,只有1 位是从公司创始之初做到现在的员工。从团队综合实力上来说,比几年前增强了不少。”

  孙勇对现在的团队很满意,审美能力是他看重的团队素质。“tag Design以后就是要做出最美的东西来。”

  想要复制更多的“榫卯”

  做了一年外包,不再发愁团队和项目之后,2016年团队拿到了一笔融资,也暂时不再需要担心养活公司的事情,孙勇继续琢磨起了传统民艺方向的设计和赚钱的方法,他觉得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们作为中国人,在物质和生活方面基本都是西化,我们喝星巴克,用苹果手机,但是你想中国人我们总不能讲说自己只有四大发明,其实民间是有很多好东西,它们没有得到继承,是因为没有跟上这个时代。”

  榫卯的成功让孙勇确认了一件事——传统民艺能够通过更科技的方式,被大家重新爱上。之后,他开始搜寻木头之外的下一个目标,这回他想到的是折扇。做一款和扇子有关的应用,依然是“以点带面”地铺开关于这个物件有关的历史、工艺、技术…

  “但会比榫卯复杂一些”,采访中孙勇透露说团队正在筹备这款新的应用,将于今年4 月正式发布的折扇沿用了和榫卯类似的风格,但不管是交互方式还是呈现的内容都会超出此前榫卯的规模。

  在这款新的折扇应用中,tag Design也准备尝试电商模式,开始售卖实物折。

  孙勇设想的是这么一条赚钱的路径,当用户在应用里了解了扇子的历史、制作之后,如果心动了想买几把,可以直接在应用里面直接下单,不再需要面对淘宝里良莠不齐的扇子进行挑选。

  在孙勇的构想中,除了榫卯、折扇,团队或许还会开发其他与传统民艺相关的一系列应用,形成一个产品矩阵,用现代的方式将更多传统文化带到大家面前,同时也能赚到钱。

  但这件事真那么好做吗?

  想做更多文创产品,还想通过电商的方式来变现,难度会有哪些?

  tag Design想做的生意,是通过卖文创产品来赚钱。在这个领域内,故宫文创是行业内相对成功的一个例子。

  故宫文创世就是做故宫相关文化、藏品艺术应用的团队。依附着故宫巨大的知名度,以及资源支持,故宫的文创产品卖得很不错。

  2016年,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在上半年销售额已达到7 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10亿。  故宫的文创产品

  孙勇也看中了这样机会,但tag Design团队的产品不像故宫一样拥有全面的产品线和自带的巨大用户流量。

  它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应用里购买商品,就需要遵循电商的基本逻辑——拥有足够高的用户活跃度和用户转化率。

  但团队即将推出的折扇是一款独立的应用,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从零开始积累用户数。

  早期用户Ternence最早被榫卯的独特和朴素的设计风格吸引住,但他同时觉得榫卯本身的内容稍显单薄,有一定的可玩性,过了不久之后新鲜感遍会消失。

  Ternence的看法反映了这类民艺产品共同的缺憾,折扇和榫卯一样都不是能持续提供新消息的内容平台。它的角色更像是一本书,读完之后就会被人闲置下来。作为一款小而美的应用,这没有什么问题。

  但这对于一个想卖商品的应用来说不算一件好事情,原本购买文创产品是一个相对低频的购买需求,人们如果只在能想起的时候打开看一眼应用,用户购买的转化率就不会太高。

  要卖好文化类产品,还要面对别的挑战。

  故宫的文创设计师李佳恩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创产品市场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对企业来说盈利还很困难。其中缺乏专业的文创产品设计人才、缺乏成熟的消费市场环境是主要的原因。同时文创产品不像工业设计,创意很容易被复制和抄袭。

  用新技术的形式来呈现传统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在商业上还有太多需要解决问题。

  孙勇自己也觉得挑战挺大的,但他还是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